走過野蠻生長階段的充電樁行業,近兩年進入了洗牌期,對比2017年300多家樁企的規模,目前有近50%倒閉退出,還有30%的企業在盈虧線上掙扎。如何探索出讓行業可持續發展的模式?12月27日,在2019新能源汽車商業化案例演講大會上,特來電、伯坦科技、云快充等三家企業分享了充換電領域一線運營經驗,啟發商業化落地思路。
特來電:從充電樁到充電網
特來電是充電樁業務開放后的最早一批入局者,2018年首次實現盈虧平衡,在全國已建成25萬個充電樁,市場占有率41%,居行業首位。特來電品牌總經理趙健提出,新能源汽車除了載人載之外,有三分之一的屬性是“載數據”,像電腦一樣存儲著所有的出行、支付、消費等數據。另外還有三分之一的功能是“載能源”,每一輛車帶有30-60度不等的電量,所有新能源汽車加在一起將形成一個巨大的分布式儲能網絡。
為了挖掘更大價值,特來電對充電樁進行了改造:把控制、計量、保護等功能集中到變電站,把數據、信息、人機交互等上傳到App和云平臺,充電樁就壓縮成了小小的充電盒子,并且具備數據監控、傳輸、接收功能。將每個車位的充電樁連接成網絡,在充電的物理網上實現能源的流動,在互聯網上實現數據和信息的交互,充電樁就發展成了充電網。
通過群管群控、有序充電的智能充電網,特來電能夠把汽車工業大數據、能源大數據、消費行為大數據、互聯網大數據匯集、分析、應用,延伸出買電賣電、網絡約車、大數據修車、大支付金融、大客戶電商等互聯網增值服務。
伯坦科技:換電將打破“資源錯配”
一直引發“充換電路線之爭”的另一主角——換電模式,雖然看似小眾,但在新能源補貼大幅退坡的情況下,成為降低用戶初始購車成本的一種突圍路徑。伯坦科技是業內少有專注換電模式的企業,其董事長聶亮認為,新能源車身的折舊和動力電池的折舊存在較大差異,不應該讓整個傳統產業鏈、消費者為動力電池資源的錯配買單。
根據聶亮的構想,如果新能源車在銷售時不含電池,裸車的價格將極大降低。“車電分離”之后,構建移動電網對電池包進行管理運營,根據用戶的需求靈活選擇全新電池或梯次利用電池,這是典型的資產運行,需建立標準化、可流通的電池包體系上。
伯坦科技模式的核心在于,以模塊化通用電池包為基礎來構建一整套標準化分箱換電體系。伯坦的電池標準箱尺寸完全一致,根據車型需求在車輛底盤布置不同數量的標準箱動力電池。換電站對于所有使用標準箱的車型,都可以進行快速換電。
換電可以解決當前電動汽車充電時間長、電池衰減和回收利用等一系列問題。北汽新能源、蔚來汽車等車企也在探索和實踐這一路線。但要想大規模推廣換電模式仍然困難重重,聶亮認為,如果成立“電池銀行”,基于電池資產,能源供應商也可以做資產證券化,向金融機構融資,換電運營商通過賺取運營費用來支付財務成本,這樣可以盤活資產提高效率,換電模式推廣將有望大幅提速。
云快充:充電交互數據標準化
充電樁領域最常提到的一個詞是“互聯互通”,在云快充CEO田波看來,難就難在充電樁底層如何數據化、標準化。為了打通底層的基礎工作,云快充一直在探索充電交互數據標準化,達到統一標準后,無論流量方還是整車廠,通過云快充接口可以在平臺上使用所有中小運營商的充電樁。
云快充自2017年開始免費向中小運營商開放運營服務平臺,代運營收益才分成。同時也向網約車公司、整車廠、地圖商等出行服務平臺和B端客戶開放合作,幫助充電運營商對接B端客戶等。
田波介紹,目前云快充服務的中小運營商有800家,并且與159家充電樁廠家開展合作。早期推進的困難比較大,上游設備制造商標準不統一,但現在有100多家設備制造商都按照云快充的標準進行開發,而且無需再開發運營服務平臺,可以直接選用云快充的平臺。
“我們現在就是產業互聯網一步一步打著手電筒一樣往前走,在這個過程中把運營過程數據化,通過數據反哺樁企,讓他們能夠第一時間對自己的產品迭代升級。”通過這種模式,云快充在短時間內快速聚攏了數量龐大的充電場站,做到全國第四的規模。
在新能源汽車即將面臨完全市場化競爭的當下,完善充電基礎設施和服務是打開局面的重要一環。盡管還面臨盈利困難、擴大布局受限、市場競爭激烈和技術前景不確定等問題,但頭部的充換電企業已經探索出了相對完整的商業布局。可預見的是,未來幾年充換電商業模式、產品技術還將迎來新一輪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