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時期,實施非常之策。一些企業在疫情中現金流吃緊,但企業本身并不缺乏市場競爭力。這些企業希望銀行下調貸款利率,增加貸款額度,延長貸款期限,放寬對企業貸款和融資的限制,幫助企業維持正常營業。連日來,人民銀行及銀保監會都再三強調對于民企、中小企業不抽貸、不斷貸,對股權質押允許展期,不強行平倉,及時化解流動性危機。
地方上也紛紛響應,如浙江銀保監局提出“三不擔憂”,企業存量貸款到期不用擔憂,企業新增貸款需求不用擔憂,重點受損行業的付息不用擔憂。這給疫情下的企業一個喘息的時間,避免因企業短期現金流壓力及經營周轉困難而帶來更大的系統性金融風險。
疫情呼喚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考驗著營商環境的成色。
各級政府需把握好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的平衡,科學防治,精準施策,制定差異化防控策略,不搞簡單化一關了之、一停了之。目前,中央各部委和地方政府也陸續出臺一些稅費減免或緩征措施。不少地方政府為提高辦事效率,紛紛推出網上辦、預約辦、電話辦、郵寄辦等非現場辦理渠道,對事關企業生死興衰的事務,特事特辦,快速審批。這些對企業而言,都是雪中送炭之舉。
特別要提的是,宏觀政策落地見效,要著重突出“普惠性”,要把暢通資金傳導渠道作為重點工作。要確保市場資金流動性供給,可有效流至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越在這個時候,民營企業越期待公平對待。金融機構應優先照顧中小企業,不要把流動性都給了不缺錢的大企業。甚至,也可考慮引入民間資本介入能產生“鯰魚效應”,激發行業的活力。
地方或行業政策在制定和落地時,要突出幫扶精準性。鑒于地方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對經濟形勢和企業狀況最為了解,需要因城施策,一業一策,與企業建立互動機制,迅速回應企業訴求,實現企業需求和政策供給的精準匹配和高效轉化,特別是對抗風險能力較弱的中小企業,給予政策傾斜。
穩住中小企業,就是穩住經濟大局,維護社會穩定。這些幫扶決策一旦精準實施,對點實施,那么,電動車行業中的部分中小企業,也能平穩的度過難關,依然可以在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