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電動車行業微信群里很是熱鬧,電動車是否漲價是大家討論最多的話題。筆者最近在微信群里看到很多關于是否漲價的聊天。有的經銷商看衰當下慘淡市場,街上沒幾個人,看車的人更少,庫存車都賣不動,認為漲價是癡人說夢,對漲價漠不關心,對缺貨更是嗤之以鼻。有的經銷商則是認為近期肯定會漲價,早已做好打算搶貨備庫存。有的經銷商則是自認冷靜的觀望市場,舉棋不定。當然,微信群里發言更多的是認為不會漲價的經銷商朋友很熱心的勸阻大家,不要慌,電動車不會漲價,廠家為了搶占市場,還會打價格戰,現在進車只會壓庫存而且導致自己資金緊張,等等等等類似的“好言勸說”。讓人聽后感覺仿佛挺有道理,但情況時態會如同此類勸說別人的經銷商說的那樣發展嗎?
看到這諸多的聊天信息,筆者腦海里首先想到的是關于樓房漲價的一個小段子。姑且以A、B、C三人來說,幾年前,樓市漲幅較快時,A要結婚買房;B極力勸阻,說國家有調控政策,專家都說樓房會降價,不要著急;C聽后沉思對A、B說,假設A聽了你的勸阻現在不買,如果樓房真的漲價了,導致A的損失,你會補償他嗎?其實這不是段子,而是真真正正發生在很多人身邊的真實事例。而后的現實大家都想得到,A住進了自己的房子,而B還在為湊首付款拼搏。
筆者前幾天刷抖音還看到這樣一個事情,安徽省使用各個地方電視臺教育頻道進行電視直播上課,因為農村有的沒有拉網線,必須買這個衛星天線小鍋接收頻道,一下導致瘋搶缺貨,市民加價搶購。
筆者在此敘述的這兩件事情看似與電動車行業并無關系,但是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這三種產品都是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剛性需求。當代社會結婚豈能無房;無法開學,孩子只能網上上課;不可能每個人都買車開車進行交通出行,電動車成為疫情當前,政府、專家等大力支持的最安全國民級交通工具。
可能會有人說電動車算不得剛性需求,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單獨出行,大家的選擇很多,可以選擇汽車、自行車或步行,摩托車等等很多方式。對比其它方式列舉一下電動車的優勢所在及其成為剛性需求的必然因素:
對比汽車,不是每個人都買得起開得起,電動車才是人人消費無壓力的國民級交通工具;
對比自行車,騎行上班到單位以后滿身大汗,我就想讓你捫心自問,你會選擇以自行車天天騎行嗎?估計也是偶爾一次吧;
對比摩托車,好像很多城市還限摩吧;
對比步行,超過兩公里您還會有這個想法嗎?
綜述來說,電動車作為國民級交通工具是有其先天優勢的,是日常通勤的最佳選擇。僅從剛需消費這一點,筆者就敢斷定,經歷了接近兩個月的漫長假期,電動車市場積攢了兩個月的剛需消費已在爆發邊緣,也意味著電動車已到漲價臨界點。加之電動車生產廠家的人工成本、物流成本、防疫成本、原材料成本、電池價格無一不在上漲,漲價不可避免。一旦市場剛需爆發,市場必呈缺貨模式。并且依據現在的復工形勢來看,要真正恢復產能,最少要到4月份,這意味著任何廠家的庫存都撐不到恢復正常產能的時候。如果像本文開篇敘述的第一種經銷商,切實發現市場開始漲價以后再訂車搶貨,已然后悔晚矣。當然到了那個時候,任你關系網再厲害,從任何廠家也搶不到新產甚至是庫存車子了。漲價或是不漲價,跟此類經銷商也就沒有任何關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