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的牛電科技秋季新品發布會現場,鳳凰網科技注意到創始人李一男就坐在嘉賓席的第二排,與周遭的好友談笑風生。在新品介紹期間,李一男臉上一直掛著笑容,沒有合攏過嘴。
只是,這一次李一男的身份變了。然而,跟著變化的不只是CEO角色的轉換,李一男“消失”的兩年,正是國內出行領域快速變革的關鍵時期。而李一男錯失的兩年,也正是牛電科技錯失的兩年。
對于外界來說,牛電似乎“被偷走”了兩年的時間,外界很少聽到牛電是聲音,更不知道牛電在這兩年里做了什么,甚至屢屢傳出牛電現金流不良、備受政策考驗難以為繼等等問題。
曾經的明星創業公司,因為創始人的遭遇而變得倍感神秘,現實的情況究竟如何?兩年來牛電發生了什么?李一男為什么在回歸后迅速離場?外界對于牛電有太多疑問,在鳳凰網科技對牛電科技CEO李彥做的獨家采訪中,或許可以揭露一二。
被迫沉寂的兩年
在2018年新品發布之前,外界已經有相當長一段時間沒有聽到過牛電的消息。上一次公開對外發聲,可以追溯到2016年5月,當時的新品M系列車型上線京東眾籌,超過8176萬元的數額打破了當時國內的眾籌記錄。
隨后,牛電開始陷入沉寂。即使2017年4月U系列上線,也是相當低調,幾乎沒有對外做宣傳。直到2018年6月在巴黎盧浮宮舉辦了新品發布會,期間牛電有兩年時間處于蟄伏狀態。
對于一家產品型創業公司而言,長時間的宣傳缺位不利于新品牌的建設,這一點牛電非常清楚。李彥對鳳凰網科技表示:“酒香還真怕巷子深。”但由于一些客觀原因,牛電被迫沉寂了兩年。
李彥直言,這兩年多確實是沒做好品牌宣傳,這種低調與李一男的境遇有一定關系,期間不乏唱衰牛電的聲音。“如果是去年前年,這個問題還真不好回答,也不知道怎么回答,因為大多數人更多關心的可能不是產品,甚至唱衰我們的人說,牛電一副要掛了的樣子,牛電是不是融資出問題了。”李彥苦笑著對鳳凰網科技表示,還有一堆人問這個問題(李一男所涉內幕交易案),但我們沒法回答,干脆我們就躲著,老老實實做產品、開店、賣車。
但外界似乎并不想讓牛電老老實實做事,對牛電的唱衰聲音在2017年1月又迎來一波新高潮。“因為2017年1月的時候,那個案子判了,本來不判的時候都沒有什么事了,但判完之后一堆人跟著問,當時的情況我們還能說什么呢。”李彥說到。
李彥透露,牛電在2017年做過一輪數千萬美金的B輪融資,礙于當時的情況,并沒有對外公布。另外,牛電在海外市場的布局也在不斷升級,例如在歐洲市場。牛電之所以一開始就同步發展海外市場,一方面是存在一定是市場需求,另一方面對牛電的品牌形象有增益。
而且,從今年開始,牛電要重新開始做宣傳和品牌建設。據鳳凰網科技從牛電內部了解到,2018年初,牛電擴大了市場和品牌團隊,加大品牌宣傳的投放。李彥表示:“我們今年要開始做廣告,大概在20個城市做公交廣告。”
牛電的線下廣告投放邏輯,與此前瘋狂搶占公交、地鐵的二手車電商不同,牛電并沒有上億甚至數十億的資金用于廣告宣傳,只能拿出幾百萬做有選擇的投放。
以北京為例,牛電有用戶的騎行數據,可以知道小牛的車停在哪些樓里,因此會知道牛電的用戶在哪些街上騎車,打公交廣告會依此選擇公交線與騎行路線吻合的。也就是說,牛電會選擇目標用戶群的日常出行路線和辦公區,做有目的的投放。
事實上,牛電雖然沒有積極對外發聲,但對產品的研發和渠道的拓展始終沒有中斷。“我們一直在開線下店,尤其是三四線城市做的還 是很好的,現在在一些城市牛電的認知度挺高的,但也有些城市是不知道我們的。” 李彥介紹,目前大約有600家線下店,其中2017年就開了450多家,其中一二三線城市多一些。
相對應的是,隨著牛電每年新品的定期上線,以及線下門店的拓展,用戶數量也在不斷增加。根據8月22日發布會現場介紹,截至目前,牛電全球有50萬用戶,但這并不代表牛電累計有50萬的出貨量。李彥表示:“用戶量和出貨量不是一一對應的,其中也包括家庭用戶,就是有存在一個車兩個用戶的可能,很早以前我們出過一個數字是35萬臺出貨量。”
對于一個成長三年的企業來說,35萬或者50萬的出貨量都不算多,雖然牛電的出貨量和用戶量都有一定增長,但這種程度在電動車領域顯然不夠。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全年,愛瑪電動車銷量達600萬臺,雅迪電動車銷量為400萬臺,還有多個品牌銷量超過百萬。可以說,牛電雖然是創新型、科技型的代表,但面對同樣在電動車市場廝殺的愛瑪、雅迪等傳統品牌仍然顯得比較弱勢。
后李一男時代
2015年6月,牛電新品發布會上李一男說:“我起起伏伏的人生,如同過山車一樣。”這句話頗為感傷,也印證了他接下來的人生軌跡。
從2015年6月3日,被有關部門在機場帶走,直到2017年12月刑滿出獄,李一男經歷了人生的一次大考,牛電也因此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沒有CEO坐鎮的艱難時期,備受輿論關注。
然而,在回歸3個月后,李一男便辭去了在牛電的所有職務,CEO由此前的COO李彥接任。一時間,引發了外界的各種猜測,“李一男實現了創業目標套現離場”、“李一男不在期間權力被擠壓無法繼續留任”、“李一男的經歷不利于牛電IPO”等等,牛電再一次被推到公眾面前,但始終沒有公開回應。
在鳳凰網科技的獨家采訪中,李彥向鳳凰網科技解答了這一問題:“那時候基本上已經是代理CEO的角色,只是中間的字母不一樣,因為人(李一男)還沒出來,所以很多流程還沒走,但做的事情已經是代理CEO的事情。”
李彥透露,李一男回歸后,對牛電整體做了一個梳理,而他自己覺得現階段的興趣更多的是在投資領域。“目前,李一男仍是牛電的股東,但他不在董事會也不參與內部討論。”
從李一男望著舞臺上正在向外界介紹牛電三年成績的現任CEO李彥的神情當中,也可以看出他對于自己創辦的品牌的感情和對李彥的信任。而牛電也隨著創始人的離開,進入了后李一男時代。
對于李一男的離開對牛電的影響,業內人士也給出了一些的看法。易觀出行分析師孫乃悅告訴鳳凰網科技:“李一男確實在牛電成立早期為牛電帶來較大的關注度,但是電動車相比與電腦、手機這種電子產品,它的消費人群相對來說屬于中低消費群體,而這些群體可能更關注產品價格、性能、安全性等,而非因為個人魅力去購買電動車。”
孫乃悅認為,牛電很早就自建工廠、也有很好的技術產品團隊,李一男離開牛電,并不意味者市場對牛電的關注度就一定會降低。關于未來的產品方向與品牌定位走向,還是要看繼任者的風格和思路。“融資方面,核心團隊確實是資本看重的方面,但是牛電團隊仍有優秀人才,其次就是A輪融資之后,資本可能會更看重商業模式、盈利能力等。”
在艾瑞出行分析師鮑君看來,李一男的離開,在消費層面不會產生很大影響。“李一男個人能力很強,對產品迭代和新技術的應用會有一定作用,但消費者并不會在意創始人是誰。至于資本層面,一開始李一男會是有吸引力的地方,但未來并不一定代表什么。”
無法回避的多重挑戰
不過,后李一男時代,這個曾經被看做攪動市場的鯰魚的牛電,仍然會面對很多可以預見的問題。尤其是產品的設計、國標的要求、渠道的拓展,以及行業競爭等等,如同黑云一般一同向牛電涌來。
從2014年成立以來,牛電憑借更具科技感的設計,以及新的商業模式,曾被看做攪動電動車市場的鯰魚。此前,時任中國自行車協會助力車專委會主任陸金龍曾對鳳凰網科技表示:“小牛電動做的相當不錯,它的商業模式是一大亮點,與互聯網+的結合領先于整個行業,同時也能夠帶動許多老企業提升技術。”
牛電的確在小牛電動車的外形設計和軟件技術等方面,做到了傳統電動車前面,產品對于城市青年用戶具有較強的吸引力。但隨著產品迭代可以看到,小牛原有的基因越來越不明顯,與傳統電動車形象形似。李彥認為,人們對小牛會有一個先入為主的情況,但牛電的設計語言已經統一,實際上已經樹立了品牌,從骨子里還是一樣的。
對于小牛越來越不小牛的情況,孫乃悅認為,牛電開始是走中高端路線的,但是電動車市場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度還是比較高的,三年來下調降價、改進產品也是為了拓寬自身產品的目標人群。
隨著新國標過渡期的推進,牛電受到的政策壓力也在逐漸增大。牛電早期的N系列和M系列都存在不符合標準的情況,目前在北京的門店當中已經下架了這兩個系列的產品。多位業內人士對鳳凰網科技表示,短期內勢必會對牛電的銷量產生沖擊,也會給已購買的用戶帶來使用不便。李彥也認為,政策壓力會讓企業面臨著重新思考產品定位、企業發展方向的挑戰。
能夠看到,牛電在根據新國標調整自己的市場策略和產品設計。“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規定,也是我們目前產品研發生產的重要基礎,對于重量超標的老產品,比如M、M+,會進行減重,N系列如果無法全部換成航空鋁,可能會作為電動摩托車來銷售,牛電正在申請電摩的資質。”李彥告訴鳳凰網科技。
渠道拓展方面,前面提到了牛電兩年開設600多家門店的成績。據鳳凰網科技了解,牛電目前多數是加盟店,有一套城市合伙人體系,法律上來說就是經銷商概念,城市滲透率較高。但對于個別城市來說,對于外來品牌的態度也會影響到它在當地的渠道拓展。
據了解,成都此前對于外地電動車企業的把控比較嚴格,外來品牌在上管理目錄環節就面對比較大的困難。牛電在成都就剛剛進入管理目錄,也就是剛剛獲得在成都的銷售資質。也就是說,牛電在成都的布局仍未展開,這對其在西南地區的渠道滲透會有一定的制約。
需要強調的是,隨著小牛產品與傳統電動車形象越來越像、價格越來越接近,牛電要面對的來自傳統電動車企業的競爭壓力也會隨之增大。“競爭壓力肯定會比以前更大,一年賣幾萬臺和幾十萬臺車的壓力是不一樣的,量越大壓力越大。”李彥表示,但牛電有有一個核心點和兩個支撐點來面對行業競爭。
據李彥向鳳凰網科技介紹,核心點是品牌,支撐點一個是設計、一個是科技。品牌和設計不用贅述,在科技方面,牛電有自己的一套算法,支持空中升級,軟件算法三個月優化完一次,實時的根據數據分析調教算法、更新軟件,體驗會得到改善。“牛電現在有13億公里的數據,傳統企業的數據是0,這就是差距,但它們也可以開始做,無論是鋰電還是算法,但它們的起步是0,而牛電已經在13億上,牛電只會越跑越快。”李彥表示。
但不可忽視的是,牛電相比于入局比較久的傳統企業來說,面臨挑戰無疑會更大,比如產品同質化、線下門店覆蓋率,尤其是二三線城市覆蓋率,線下門店售后服務能力、品牌推廣能力等,都會受到嚴酷的市場考驗。
對于目前的牛電來說,如何快速彌補過去兩年的品牌缺失是一個重點,而后李一男時代還要給資本市場講出更好的故事,這些都是牛電要快速完成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