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電動車人,當我看到居然有人提出“中國為什么不取締電動車和電動三輪車?”這樣的話題,內心感覺可以說五味雜陳:震驚、輕蔑、想笑,最后又無奈、落寞、以至于難過。
即使如今的中國已經成為擁有3.5億輛電動兩輪車和1億輛電動三輪車超大社會保有量的規模,但是仍然有很多“精英”階層對電動車一無所知并且充滿敵意,更可怕的是掌握話語權的他們并沒有意識到自己有什么不對。
尤記得2019年在央視一檔節目中,不知新國標為何的“專家”豪言放話:“新國標大幅度提升了電動車車速”、“新國標作出的修改不影響使用者購買”等,讓電動車人驚訝到下巴都掉在地上了。
曾幾何時,“專家”還是專業的代名詞,但是他們在電動車領域卻多次表現出很不專業,這也代表了許多“精英”階層對電動車的誤解。泡在蜜罐里長大的人,意識不到這個國家14億的人口收入差距有多大,他們只會效仿古時候晉惠帝說出“何不食肉糜”的話來。
在前不久總理嚴肅地告訴世界:中國仍然“有6億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他們平均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這才是最真實的中國。
而小小一輛電動車,承載著中低收入及以下人群最樸素的出行需求。
先說在中國有著7億人口的農村地區,電動車簡直是一個出行神器+農活好幫手。在農村生活過的人都知道,從村里到集市上兩三公里的路沒有電動車簡直寸步難行,農忙時電動三輪車能載人又能拉莊稼,因此家家戶戶都需要。
在城市里,打工人也同樣對電動車依賴度很高。以筆者自身為例,親身經歷公交車難等不直達、地鐵不通的困境,短短5公里上班路需要折騰一個小時,而一輛電動車就能輕輕松松解決出行問題,成本不高,出行便捷又效率又高。
在城市里的電動三輪車主要承擔了運送快遞的使命,還有新興的老年休閑三輪車,這都是伴隨著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后對交通出行工具上的改善,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但是卻被一些人視電動車為來自異界的洪水猛獸。
說到底,想要取締電動車的群體還大多是私家車群體。他們始終認為電動車搶了他們的路權,其實反過來想如果人人都開私家車,道路是不是更加擁堵呢?又或者坐直升機的人可能還覺得取締汽車,多建停機坪更好,做人豈能如此任性?
生而為人,何必相互為難呢?如果建議可以如此任性,那我建議“全面取締私家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