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的生產主要分為外觀設計,配件的定制和采購,塑件烤漆和貼花,產品裝配,整車測試和檢驗貼標等幾大流程。
外觀設計一般有獨立的設計公司承擔,比如雅迪的G5,愛瑪瑪卡龍,新日的Miku Max , 小牛N1,這些當下比較火熱的車款,均出自知名設計公司之手,而電動車廠家則花錢購買這些產品的外觀版權。
電動車也有大量的零部件供應商,目前國內主要有臺州,無錫,天津三大配套基地,這些配套企業承擔著電動車零部件的生產,小到專用螺絲,車鑰匙,大到車架,車身外殼等。零部件廠商有著獨立設計和研發的能力,能夠精準預判當下的流行車款,提供定制生產和批量化生產的服務。對于雅迪G5等網紅級車款則是提供定制化生產,數量少,單價高。對于通路型的電動車提供批量化生產,數量大,單價低。整車廠商則是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配套的采購。
整車廠商則處于電動車生產產業鏈的中端,按照市場需求,生產相匹配的車型,
第一步,選擇車型,市場上什么樣的最受歡迎,就去設計公司或者模具廠購買該車的外觀版權。
第二步,然后按照設計圖紙,前往各大配套基地采購零部件,然后在自己的工廠進行烤漆,涂裝,貼花等,只有中大型的電動車企業才有自己的烤漆廠。
第三步,電動車裝配生產,整車廠商工廠內都有幾條專門的生產線,每條線有50-100人不等的操作工人負責電動車的裝配,5-10分鐘就能生產出一輛完整的電動車。
第四步,產品檢驗,凡是已經下線的車輛都需要經過質檢員的多項檢測和測試,主要有啟停,剎車,減震,上下坡,燈具,車身異響都多項測試,測試合格以后,才能貼上合格證。
剛剛我們說到,電動車整車企業一般都是按照市場需求向配套商進行模具和外觀采購的,除了雅迪G5這類獨家版權的電動車,其余的車型都是可以多品牌共用的。所以,市場上才會出現不同品牌卻有著同樣的車款。
一方面零部件的采購,裝配工藝,檢驗標準大廠和小廠本身就有很大的差異性,以裝配為例,大型的電動車生產商一般使用的自動化生產線,大部分工人被機器人所取代,產品的生產一致性更加可靠,小廠還是工人裝配,難免因為工人情緒導致裝配的失誤。
另一方面,大廠家在配套采購時擁有更大的議價權,采購優質的配套可以獲得更低的價格,而小廠家轉而選擇更加廉價的配套供應商,而配件的質量又決定了整車的品質。
最后,良心企業一般是不會放過任何一輛有問題的電動車投放到市場的,幾十道嚴格的檢驗程序,保證電動車品質的穩定性。而利欲熏心的廠家一般都是秉承“差不多就行”的理念,僅進行簡單測試,就發貨給下游的經銷商進行販賣。
這就是為何同樣的車款的電動車,質量卻相差那么大的原因,在了解電動車生產的全過程后,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