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ohw.cn/file/upload/201501/07/10-02-14-84-1.png)
海師大學生王洛飛騎摩托車回河南老家(照片由本人提供)
海師大學生兩次騎摩托車回河南
一次走國道,一次走高速,
每次行程均在2千公里以上
家長不支持,老師不鼓勵,
同齡人多稱“沒這份勇氣”
臨近春節,選擇哪種交通工具回家過年再一次成為游子放在心上的頭等大事。近日記者從海南師范大學了解到,該校音樂系三年級學生王洛飛曾兩次騎摩托車從海南回河南漯河老家,去年暑假和今年暑假各一次,每次行程均在2千公里以上。只是,這種“特立獨行”的行動并未得到家人和老師的支持。
第一次:走國道遇到塌方
王洛飛今年20歲,下巴留一撮小胡子,一身“西部牛仔”的裝束,讓他看起來酷酷的。
“此前我看到過農民工騎摩托車返鄉的新聞報道,于是產生了騎摩托車返鄉的念頭。在我心目中,大學生不比誰嬌貴。”談及去年暑假的“摩旅”經歷,王洛飛說,自己確認做了最充分的準備之后才上路。他持有摩托車駕照,購置了頭盔、護甲,隨身攜帶有藥品、修車工具、GPS定位儀、地圖等。出發前,還給這次行程買了保險。
2013年7月12日,王洛飛從學校出發,一路向北開始第一次“摩旅”,他興致勃勃,不時停下來賞風景、拍照片、發微博,順路到同學和朋友家里做客。“那次我走的是國道和省道,7月19日下午到家的,歷經8天時間,中間在佛山和長沙各玩了一天,花在路上的時間其實是6天。”王洛飛說,不把過海輪渡的里程計算在內,從廣東徐聞開始計算里程的話,到達河南漯河一共騎行了2600多公里。
一路并非一帆風順。回想起當時的經歷,他脫口而出:“可真熱啊。頂著7月份的太陽,那叫一個‘烤驗’,騎車飛奔的時候還好一些,一停下來就全身是汗,要不停地喝水。”從海南出發第三天路過湖南郴州境內時,路況不太好,先是車輪被石子扎爆胎,不久又遇到塌方。由于當地剛剛下過大雨,在盤山路上剛過一個彎道,后面就塌方了。
廣東境內群山連綿,當夜幕完全降臨,山里的國道伸手不見五指,摩托車燈只能照到車前兩三米的距離,。他只能把速度放到最慢,也就是剛剛保持平衡,車剛好不倒。一側是峭壁,一側是深淵,在這種沒有護欄封閉的道路上,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生怕沖出路基,連人帶車滾落下山。每當對側車道有車駛來,就完全看不見路了。
他在湘潭一帶騎行時,為躲一輛轎車摔倒在地,被摩托車壓得不能動彈,但幸虧戴著頭盔、穿著護具才沒有大礙。
第二次:懷揣《道路交通安全法》走高速路
大二期末考試結束后,他接到了父親打來的電話,稱爺爺病重。他立即帶著套設備騎摩托車往河南老家趕。因為擔心爺爺的病情,他晚上在路邊支帳蓬過夜,花了兩天時間便趕到了漯河。
“出發前,我仔細查看了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并沒有發現禁止摩托車上高速公路的條文。”王洛飛說,出發前,除了購買保險,攜帶駕照、藥品等必須需物品外,他特意揣了一本《道路交通安全法》在身上。一路上多次遇到了交警的盤查,他下車解釋了一遍又一遍,這本《道路交通安全法》確實派上了用場,雖然屢被質疑,最終還是被允許上路了。
“在看到家人那一瞬間,一路的艱辛和疲憊全部煙消云散。在爺爺最后的時光里,有他最疼愛的孫子陪伴在身邊,可能是最讓他感到欣慰的一件事吧。”王洛飛說。
稱艱辛行路磨練了意志
談及兩次騎摩托車長途旅行的經歷,王洛飛說,一路上的所見所聞和親身經歷,磨練了自己的意志。他在博客中寫道,“摩旅的第七天,我少了一分熱血和激情,多了一分沉穩與滄桑。有許多事,不趁著年輕趕緊做,老了沒力氣就做不動了。”
此前他在相關論壇上認識了一些朋友,在第一次騎摩托車旅行之時,得到了他們的無私幫助。比如到達廣東佛山時,他得到了“摩旅”界老大哥高大威先生的熱情款待和幫助。“他帶我找了一家干凈的賓館,等我沖了個涼、換了身干凈衣服,又開車帶我去和他的家人到酒樓吃飯。飯畢,大威兄帶我去給我的摩托車做了一次檢修和保養,修車鋪堅持不收我的錢。我頓時覺得,世上還是好人多!”
王洛飛稱,在自己摔倒在地,獨自掙扎爬起來時,路人的冷漠又讓他感覺挺寒心的。“我試圖站起來,可是車太重了,根本沒法把它從我左腿上移開。我掀開頭盔,開始呼救,來來往往的車很多,也有零星幾個行人,可是我趴在地上呼救了五分鐘,沒有一個人過來幫我挪車,更有甚者,停下車,站在一旁,拿出手機拍照,拍完又上車走了。”
父母不支持兒子長途“摩旅”
第一次騎摩托車旅行,包括路上吃飯、住賓館,花費了1600多元。第二次騎摩托車出發前,幾個要好的同學幫他準備了干糧,包括油錢和過路費在內全部花費只有500多元。他感覺比坐火車更省。
其實,王洛飛并不屬于“差錢”的學生。他父親在漯河某高校任副教授,母親是當地一所中學的副校長。
“我的父母很開明,他們不溺愛我,平時尊重我的意愿。”但對于他騎摩托車回家,父母一直不支持,主要是擔心他沿途遇上安全問題。兩次“摩旅”他都是“先斬后奏”。去年暑假,他第一次把摩托車騎回家后,原本打算再騎行回校的,但父親堅持給摩托車辦了托運手續。今年暑假,他再一次把摩托車騎回家后,為了讓爺爺安心,把摩托車留在了家里。
同齡人有人羨慕有人反對
記者通過網絡調查“90后”在校大學生對王洛飛長途“摩旅”的觀點。有人稱贊其勇氣可嘉,也有人認為獨自騎摩托車遠行不安全、太冒險。
“承受得越多,收獲得越多。”湘潭大學的陳同學說,“還記得當年毛主席冬泳湘江嗎?時代需要這樣的勇氣。”還有海南大學趙慶洲等幾位學生異口同聲地說:“再不瘋狂我們就老了。”
而長春工業大學會計專業吳國鴻則認為,“我不贊同騎摩托車行2600公里的行為。從安全方面講,騎行之中充滿不確定的風險性;從經濟方面講,2600公里的騎行,我認為汽車燃油費和途中的住宿費遠遠超過一張火車票和途中路費的價格總和。”
老師不鼓勵騎摩托車回家
王洛飛所在班級的輔導員董懷巖老師說,年輕人有沖勁、有勇氣令人佩服,但從安全角度考慮,不主張、不鼓勵學生獨自騎摩托車旅行。特別是長途旅行,路況非常復雜,未知因素太多,萬一發生意外傷害事故后果不堪設想。學校曾經多次強調過假期出行安全注意事項,勸導學生出行要乘坐具有資質的交通工具,外出旅行選擇正規旅行社,最好結伴出行。學生在校期間出行,還需要提出申請辦理相關審批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