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離經叛道,反傳統,因為他們一直認為,要么改變,要么就隨波逐流。
在50年代末,一群披著軍褸,緊身西服,騎著意大利踏板車的英國年輕人,他們擁有毫不墨守成規的思想,拒絕循規蹈矩的世界。 這種新興的思想后來演變成了一種與潮流、音樂、電影密不可分的亞文化。他們或許曾經被人們認為是野蠻的、不可理喻的狗屁群體,不足以令人尊崇,可到了今天,他已經列入推動英國乃至世界文化運動的史冊。
他們曾經面臨快要被人遺忘的邊緣,但又曾經再次復興,在世界范圍,這些群體已足夠證明他的影響力,在中國,他不曾誕生過, 而現在一幫新銳年輕人,卻想方設法,去向這種不朽的精神致敬。
這是Mod文化
Mod一詞來自Modernism,Absolute Beginners首次以這個名詞去描述那些癡迷爵士的英國年輕一代,而非我們所認識的透過反傳統 ,運用各種嶄新手法去創造藝術的現代主義思潮。
當年,Mod一族大部分來自工人階級,二戰以后的“兵二代”,他們都喜歡聽英國搖滾樂,靈魂音樂,爵士音樂,喜歡The Who,The Kinks(還有70年代后期Mod復興時期的The Jam等)。
而英國人的文化背景,自然,他們更注重紳士的外表,為了不弄臟西服褲腳和 皮鞋,他們選擇了意大利曾經因為電影《羅馬假日》而風行一時的Vespa,因為意大利車造工精細,又經過Mod一族的推波助瀾,自然很快成為他們的指定代步工具。當時的他們也喜歡改裝,最顯著的特征是布滿車頭的大燈、反光鏡,這此后便成為了Mods' Vespa 的標致。這當然也是為了區別于穿皮褸的騎哈雷摩托的搖滾一族。
其實Mods與搖滾族的分歧源自大家所追求的生活形態不同,Mods過著悠閑,追求優雅的生活(盡管有人也把Mods們曲解為流氓), 而搖滾族由Teddy Boy演化而來,追求狂放不羈的態度,所以英國政府普遍把這些人定義為邊緣群體。事實上,有些街頭斗毆事件即 便是在當年也并非傳說中的那樣頻繁。
他們鐘愛的Scooter
Scooter,我們俗稱踏板車,這種簡易結構的摩托車是Mod的標準裝備。當然,正統的Mods會在改裝環節上花很多心思。典型的是前 擋板加上大量反光鏡和大燈。
品牌方面一般來自意大利兩個經典:Vespa和Lambretta,前者是以制造飛機起家的,所以前后輪的單懸掛設計也是沿用飛機起降輪 的結構,在電影《羅馬假期》中首次為世界矚目,繼而引入到潮流界,不再只是一種交通工具。后者同樣來自意大利,但有別于 Vespa,更加注重內部鋼架的結構,價格定位也高于Vespa。
停在街角的MINI
上世紀60年代,MINI當時已經被廣大英國人所追捧。在當時看來仿佛是便民產品的MINI,如今已變成一個時代的標志,甚至是一個潮流的符號。
即便是在當年,MINI在街頭的出現也會使Mods們駐足。現在MINI已把當年的氣息完好的保存下來,即便看上一眼,你仿佛也能聞到當年空氣中彌漫的躁動氣息。
Mod復興
上世紀70年代末期,不少音樂家受到《Quatrophenia四重人格》電影的影響,啟發音樂新潮流的誕生。諸如The Jam, Secret Affair, Purple Hearts和The Chords等,這些樂隊繼承了The Who,The Kinks等Mod時期的搖滾風格,也加入不少靈魂音樂,Funk 等元素,皆因他們都是真正的Mod,把這些根源性的音樂再次提升到新的高度。到了90年代,大不列顛音樂有一次集體的音樂蘇醒— —Brit Pop孕育出一批“后Mod”—— Oasis,Stone Rosses,Blur…都是一次歷史上的Mod復興。
Mod在中國
其實正統的Mod文化從來沒有在英國以外的國家存在過,包括在其他的歐美國家,它們也只是把摩徳作為一套生活哲學去對待,這正 是流行文化能不斷延伸的魅力所在。可是,在中國因為曾經的文化斷層,這與日本、泰國、中國臺灣、中國香港等東南亞地區不一 樣,我們只是在改革開放后才有機會對西方文化有了初步的接觸,而對所謂的“亞文化”,也是在近十年才有更進一步的深入探索 ,或者這正是“有趣”的地方,這也使Mod文化在中國再次生根發芽。
今天,我們特意為大家找來了一臺老Vespa,一臺老Lambretta,一臺老MINI,與一臺新時代的MINI和一臺新Vespa,一同來感受Mod 文化為我們生活帶來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