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速度與激情7》正火熱上映,電影中各種飆車的場景讓觀眾為之贊嘆,同時也引發對因車禍去世的男主演保羅的懷念。在感受劇中各種飆車、漂移等視覺沖擊力時,有車一族是否想到這可能帶來健康隱患?長沙市中醫醫院(長沙市第八醫院)骨傷科專家指出:飚車,可能會傷害你的頸椎。
急剎車或可致頸椎損傷
長沙市中醫醫院(長沙市第八醫院)骨傷一科主任、主任醫師易漢文介紹,頸椎在脊椎椎骨中體積最小,但活動度和活動頻率最大。其上端連著重量和體積相對較大的頭顱,下端連著胸椎,是人體最脆弱的神經中樞“走廊”。受到外力沖擊時,頸椎內包裹的脊髓容易被牽拉、擠壓受傷。一般說來,其所產生的危害與外力沖擊的大小密切相關,輕則頸部疼痛,頭暈,重則有可能導致癱瘓甚至死亡。醫學上稱之為“頸椎揮鞭損傷”。大多發生在開車或乘車時,包括汽車、摩托車突然停下來,其他高速運動如過山車、漂流等;也可因突然向前跌倒或高處墜落致傷。
飆車時,發現異常情況需要緊急剎車,或兩車即將相撞時,來個“戛然而止”的急剎車,雖然由于反應迅速,愛車沒有掛彩,但頸椎可能受不了。因為急剎車時,人們往往來不及平衡自己的身體,而汽車的慣性,會讓脖子先前屈后彈回,猶如鞭子揮動時的反應,被形象地稱為“揮鞭傷”,致使頸椎的骨折或者是錯位。它是交通事故中較常見的一種頸部損傷,在司機中最多見。另外,坐車時打盹的乘客遭遇急剎車時,因睡眠中一時難以調節身體平衡,頸椎也極易遭受“揮鞭傷”。尤其是有頸椎病的人,更受不住這種傷害。
易漢文建議,司機駕車時要保持頭腦清醒、精神集中,系緊安全帶外,還要控制好車速,不飚車,不緊急剎車。乘客坐車也要系好安全帶,打盹時,不要直挺挺地斜躺在座椅上,最好能側面靠著座椅,這樣即使遇上急剎車或者碰撞事故,也有助于緩解外來的沖擊力。在椅背上安裝的脖頸“U”形枕,遇到急剎車時能起到一定緩沖作用。此外,玩過山車、高速水上滑梯等刺激的娛樂項目時,也要提高安全意識、做到防護得當。“有些人在遭遇急剎車后突然出現頭暈頭痛的癥狀,以為自己暈車,沒有引起重視。若類似情況,一周后還得不到緩解,應盡早到醫院檢查。‘揮鞭傷’未及時治療,可能產生經常頭暈、背痛等后遺癥。”易漢文說。
急性頸椎損傷時,正確的搬運方法至關重要
“一旦發生頸椎意外傷害,應首先保護好頸椎,這一點,至關重要。”該院骨傷七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張斌表示,急救人員到達現場后,首先觀察患者的神志、面色,呼吸,測血壓、心率等初步判斷傷情。如已沒有呼吸心跳,應在原地進行心肺復蘇等急救,如尚有生命體征,不管神志是否清醒,只要懷疑有急性頸椎損傷,就應先予頸托保護,以限制患者不自覺的活動,防止頸椎進一步損傷。待頸椎固定穩妥后,再行搬運。
張斌提醒,在搬運此類患者時要遵循“原木原則”。原木原則是指把人當做一根木頭,整體搬運,千萬不能打彎,以免加重病情,帶來二次傷害。具體操作如下:一般由4-6個人搬運患者,其中頸椎需要一個人專門保護,搬動的時候動作一致。可商定一人喊口令“1,2,3”,當念到“3”時,大家一起發力,將患者平移到平車上。在救護車將患者轉送醫院的途中,應將患者的頭朝車尾,腳朝車頭,這樣能有效避免車輛運行時受加速度的影響而減少腦血流灌注。急救人員嚴密觀察患者的意識、面色變化,用心電監護儀監測患者的脈搏、血壓、呼吸等情況,必要時給予輸氧、輸液等治療和搶救。針對頸椎損傷后出現各種不良心理反應,如恐懼、焦慮、緊張等,醫護人員多關心、安慰患者,鼓勵其積極面對、配合治療,安全送達醫院。急性頸椎外傷在治療期間需要長期用頸托保護頸部,一般來說,帶頸托不少于3個月為好。
開車壞習慣,也會傷害頸椎
其實不止飚車致使身體損傷,一些開車的壞習慣同樣傷害健康。一些老司機,長期開車后,發現自己的頸椎慢慢出問題了。易漢文指出:有些人駕車喜歡開窗吹風,由于頸部肌肉大都暴露在外,容易受到寒涼刺激,使局部肌肉保護性收縮,從而導致頸部張力增高;進而壓迫神經、血管,致使頸部疼痛不適。長期以往,誘發頸椎病。有的還患了肩周炎,以左側多見,建議頸部保暖,可適當進行熱敷。張斌則強調:由于長時間的駕車,頸椎前傾,使得頸椎承受壓力過大,這或可引發頸椎間盤突出癥等。因而建議駕駛員平時可以做做頸椎操,或自己用雙手做做頸部按摩。行車時,在頸部放置頭枕,位置要高于頭頂,讓頭部有支撐點,必要時置脖頸“U”形枕。另外,要注意安全駕駛,不能帶病或疲勞駕車。長途行車時,建議駕駛員每隔2個小時左右下車活動一下,伸伸腰,踢踢腿,待精神充足再發車前行。
急剎車或可致頸椎損傷
長沙市中醫醫院(長沙市第八醫院)骨傷一科主任、主任醫師易漢文介紹,頸椎在脊椎椎骨中體積最小,但活動度和活動頻率最大。其上端連著重量和體積相對較大的頭顱,下端連著胸椎,是人體最脆弱的神經中樞“走廊”。受到外力沖擊時,頸椎內包裹的脊髓容易被牽拉、擠壓受傷。一般說來,其所產生的危害與外力沖擊的大小密切相關,輕則頸部疼痛,頭暈,重則有可能導致癱瘓甚至死亡。醫學上稱之為“頸椎揮鞭損傷”。大多發生在開車或乘車時,包括汽車、摩托車突然停下來,其他高速運動如過山車、漂流等;也可因突然向前跌倒或高處墜落致傷。
飆車時,發現異常情況需要緊急剎車,或兩車即將相撞時,來個“戛然而止”的急剎車,雖然由于反應迅速,愛車沒有掛彩,但頸椎可能受不了。因為急剎車時,人們往往來不及平衡自己的身體,而汽車的慣性,會讓脖子先前屈后彈回,猶如鞭子揮動時的反應,被形象地稱為“揮鞭傷”,致使頸椎的骨折或者是錯位。它是交通事故中較常見的一種頸部損傷,在司機中最多見。另外,坐車時打盹的乘客遭遇急剎車時,因睡眠中一時難以調節身體平衡,頸椎也極易遭受“揮鞭傷”。尤其是有頸椎病的人,更受不住這種傷害。
易漢文建議,司機駕車時要保持頭腦清醒、精神集中,系緊安全帶外,還要控制好車速,不飚車,不緊急剎車。乘客坐車也要系好安全帶,打盹時,不要直挺挺地斜躺在座椅上,最好能側面靠著座椅,這樣即使遇上急剎車或者碰撞事故,也有助于緩解外來的沖擊力。在椅背上安裝的脖頸“U”形枕,遇到急剎車時能起到一定緩沖作用。此外,玩過山車、高速水上滑梯等刺激的娛樂項目時,也要提高安全意識、做到防護得當。“有些人在遭遇急剎車后突然出現頭暈頭痛的癥狀,以為自己暈車,沒有引起重視。若類似情況,一周后還得不到緩解,應盡早到醫院檢查。‘揮鞭傷’未及時治療,可能產生經常頭暈、背痛等后遺癥。”易漢文說。
急性頸椎損傷時,正確的搬運方法至關重要
“一旦發生頸椎意外傷害,應首先保護好頸椎,這一點,至關重要。”該院骨傷七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張斌表示,急救人員到達現場后,首先觀察患者的神志、面色,呼吸,測血壓、心率等初步判斷傷情。如已沒有呼吸心跳,應在原地進行心肺復蘇等急救,如尚有生命體征,不管神志是否清醒,只要懷疑有急性頸椎損傷,就應先予頸托保護,以限制患者不自覺的活動,防止頸椎進一步損傷。待頸椎固定穩妥后,再行搬運。
張斌提醒,在搬運此類患者時要遵循“原木原則”。原木原則是指把人當做一根木頭,整體搬運,千萬不能打彎,以免加重病情,帶來二次傷害。具體操作如下:一般由4-6個人搬運患者,其中頸椎需要一個人專門保護,搬動的時候動作一致。可商定一人喊口令“1,2,3”,當念到“3”時,大家一起發力,將患者平移到平車上。在救護車將患者轉送醫院的途中,應將患者的頭朝車尾,腳朝車頭,這樣能有效避免車輛運行時受加速度的影響而減少腦血流灌注。急救人員嚴密觀察患者的意識、面色變化,用心電監護儀監測患者的脈搏、血壓、呼吸等情況,必要時給予輸氧、輸液等治療和搶救。針對頸椎損傷后出現各種不良心理反應,如恐懼、焦慮、緊張等,醫護人員多關心、安慰患者,鼓勵其積極面對、配合治療,安全送達醫院。急性頸椎外傷在治療期間需要長期用頸托保護頸部,一般來說,帶頸托不少于3個月為好。
開車壞習慣,也會傷害頸椎
其實不止飚車致使身體損傷,一些開車的壞習慣同樣傷害健康。一些老司機,長期開車后,發現自己的頸椎慢慢出問題了。易漢文指出:有些人駕車喜歡開窗吹風,由于頸部肌肉大都暴露在外,容易受到寒涼刺激,使局部肌肉保護性收縮,從而導致頸部張力增高;進而壓迫神經、血管,致使頸部疼痛不適。長期以往,誘發頸椎病。有的還患了肩周炎,以左側多見,建議頸部保暖,可適當進行熱敷。張斌則強調:由于長時間的駕車,頸椎前傾,使得頸椎承受壓力過大,這或可引發頸椎間盤突出癥等。因而建議駕駛員平時可以做做頸椎操,或自己用雙手做做頸部按摩。行車時,在頸部放置頭枕,位置要高于頭頂,讓頭部有支撐點,必要時置脖頸“U”形枕。另外,要注意安全駕駛,不能帶病或疲勞駕車。長途行車時,建議駕駛員每隔2個小時左右下車活動一下,伸伸腰,踢踢腿,待精神充足再發車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