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觀點還是比較傳統,品牌帶領產品前進;同事的意見是,現在的年青人普遍不看牌子,而是選擇產品本身。
是品牌帶領產品,還是產品支撐品牌,其實就是“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不過要仔細琢磨一下,這個問題也不是不值得聊一聊。
我說“品牌帶領產品”,對于中國摩托車市場來說,這是個歷史事實,中國的早期的摩托車消費者大多是聽說了牛逼的日本品牌,諸如……,然后沖著這個品牌買產品的。后來本土品牌興趣,也基本上是循著“雞生蛋”的發展路線,打出一個品牌,請形象代言人,大做廣告,然后把CG款,本田王款,鈴木王款,豪邁款……全部仿個遍,然后定價比合資便宜,然后大賣,然后成就了我們嘴邊常掛著的一線品牌,二線品牌,三線品牌。
一只吹起來的母雞帶著一群“模樣像別人體質像自己”的小雞,書寫了中國摩托車產業輝煌的三十年史——我可能嚴重有失公允,但從某個維度看確實如此。
我們這些本土的摩托車品牌價值幾何?各家在自己的宣傳中都聲稱“品牌價值XXX億”,現在市場不好,經營困難,我們大可以把這些品牌賣出去,一把賺足賣摩托車要賣100年都未必賺得到的錢,這有多好啊。中國的摩托車企業有如此牛逼的“品牌價值”墊底,什么樣的風浪都能應付。
現在中國的兩輪電動車行業也走在這條路上,請形象代言人,大打廣告,一只母雞帶著一群小雞傲嬌地行銷中國大地,和摩托車不同的是,他們沒有仿日本的電動車,日本也沒有什么電動車(有仿臺灣的),他們仿的是好銷的摩托車款。
中國的摩托車只剩下一張外殼,外殼還經常不是整車廠自己造型開模,而是由模具廠統一開模,統一注塑,分銷給整車廠裝配到所謂自己的產品上,業界管這個叫“公模”,外觀件有“公模”,發動機有“公機”,有的整車廠甚至連最后有組裝也不做了,讓幾家代工廠統一組裝,所有的都是“公”的,只剩下logo是自己的,你還真的不能說他們沒有“品牌價值”!
我的同事比較年輕,他說現在的摩托車消費者看重產品,他說的是目前的實現?,F在的年輕用戶更注重車型車款,適合不適合自己明確的用途和定位,有錢就買進口的,沒錢就買國產的,看中的是車,至于是什么牌子,感覺不重要,因為大廠小廠一線N線做出來的東西并沒有太大的差別,往往同款的產品,大廠的產品只是比小廠多了管理費用銷售費用各種費用,品質并沒有“有感的增加”,所以在他們眼里,所謂“品牌價值”不值幾毛了。
我們當然不能把本土企業說得真的不值幾毛,其實還是有一些工廠甚至個人(套用那些懶得做事的廠家的公告目錄),在認真地試圖從產品做起,把全部精力、資源和希望寄托在一款產品身上,他們重新向國外優秀同行學習,學習他們做產品的工匠精神,把自己的那顆“蛋”做好,在這顆“蛋”里埋藏自己的優質基因,以一款車在江湖行走,創自己的名聲,博用戶的歡心。
祝福他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