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區是“亞洲四小龍”之一,屬于發達經濟體。在外地人的想象中,臺灣的的私家小轎車普及率應該是很高的。但事實并非如此。最近,我去臺灣旅游了一番,發現臺灣人開小轎車的并不多,普通民眾出行以乘坐公交、自駕摩托車為主。在臺北街頭,經常看到成群結隊的摩托車如潮水一般涌過,用“摩托車之都”來稱呼臺北市,可謂恰如其分。
初次踏上臺北的土地,毫無陌生之感,撲面而來的都是熟悉的中國元素:黑眼睛黃皮膚的同胞、用繁體漢字書寫的廣告牌、方方正正的樓房……而尤其吸引我眼球的,就是忽而見縫插針、忽而如水銀泄地般的摩托車騎手。說是騎手,是因為他們都戴著頭盔裝備齊全,而且駕駛起來風馳電掣,顯得訓練有素,完全不像打醬油的主。
說實在話,頭次看到那么多人摩托車漫過臺北街頭,我還以為碰上了一個盛大的民間環城摩托車賽事。觀察了一會兒,才知道這是臺北市民生活的常態。
我大致比較了一下,在臺北主街道行駛的交通工具中,摩托車開得最快,其次是小轎車,最后是公交車。在紅燈向綠燈切換的瞬間,數十輛乃至數百輛摩托車迅速啟動,時速立馬達到80公里以上,這情景頗為壯觀,也有點驚心動魄。
準確地講,是我這個外地人驚心動魄,臺灣本地人對此習以為常。在中國內地的很多城市,機動車在主街道行駛,時速一般會被限制50公里左右,摩托車一般也不會開得太快。所以,習慣了內地城市摩托車節奏的我,看臺北市民開摩托,覺得像看騎手在比賽。
臺北市民開摩托的速度快,一是因為趕時間,二是一人一摩行動便捷(不像內地經常一摩多人),三是因為當地民眾普遍遵守交通規則,所以騎手在斑馬線前風馳電掣也不會出什么交通事故。飽受調侃與詬病的“中國式過馬路”,在臺北街頭是很少見的。
臺北面積約270平方公里,人口約270萬,其人口密度與面積1900多平方公里、人口約2000萬的深圳相當。就我的感受而言,臺北的交通比深圳更加通暢,這無疑和臺北人大多開摩托車、小轎車擁有率相對較低有關。而且,體型小的摩托車停靠起來更為方便。在臺北街頭,包括繁華市區,到處可以看到關照摩托車的停車場。
臺灣多山,多丘陵,很多房子依山而建,且彼此之間相距很近,頗多“握手樓”。在這些地方,開摩托出行更加方便。在淡水旅游時,我看到,一些依山而建的街道,路窄,門前空地少,開摩托車的人顯得更加瀟灑,隨開隨停,倒是開小轎車的人顯得顧慮多,找一個停車位都有點局促。
摩托車多,帶動了相關產業鏈。在臺灣的很多城市里,隨處可見摩托車行、摩托車配件店。戴著機油染黑的手套坐在摩托車配件店休閑的師傅,是臺灣一景。
當然,有房有車,是臺灣年輕一代追求的目標,這個“車”,不是指摩托車,而是指小轎車。所以,買小轎車且養得起,對于臺灣人而言,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臺灣,擁有小轎車,可視為躋身中產階級的標志。從某種意義上講,龐大的摩托車隊伍長期存在,是臺灣經濟不景氣,中下層民眾生活不易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