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車品質的提升之路肯定不會一蹴而就,自主研發有很多的難題需要攻克。為了實現品牌、品質向上走的戰略目標,不少本土整車企業啟動了一輪供應商體系升級運動,將很多跨國零部件巨頭納入到自己的配套體系中。當然,也有不少中國品牌將自身摩托車所搭配的這樣一些先進技術、銘牌零部件作為產品上市的一大賣點,作為市場營銷的噱頭。但筆者想問問,加了進口元素的中國摩托車就真的是好車嗎?這樣的摩托車產品就能提升本土摩托車品牌的產品品質了嗎?
與跨國零部件巨頭合作,專注于整車性能匹配等方面的提升,從某個角度上來說,的確是一個主機廠的成熟風格,也是一個從源頭上把控產品質量的方法。但是,走這樣的捷徑顯然不是長久之策。如果是單純通過外購優秀的零部件,就想提升產品品質,無疑就是癡人說夢。摩托車是一個零部件之間相互作用的有機體系,不是單純用好的零件就能堆砌出來好車的。對于主機廠來說,光有優秀的零部件供應體系是不夠的,還需要自身的出色的匹配能力作為支撐,否則就根本無法發揮零部件的性能。另一方面,高昂的采購成本最終將會反映在產品終端售價的水漲船高上,削弱其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如果主機廠對產品性能要求的評價體系跟不上,以至于無法實現產品開發中的主導地位,那就很難實現企業升級供應商體系時的初衷。相反,外資零部件在產品同步研發中表現出的傲慢和懈怠,對于企業提升產品品質也幫助不大。如果自身缺乏積累,對技術的整合能力跟不上,導致主機廠和供應商無法站在同等地位上對話,主機廠就只能受制于人。
對于市場來說,一款渾身上下都是名牌零部件的車,也不見得就是一部好車。如果只注重造型包裝,本身內在的機械匹配性能不足,或者說性價比不合理,消費者就不會買賬。消費者最終認同的,并不是渾身上下的名牌零部件,而是車型的整體競爭力、質量,以及背后的服務水平、口碑等品牌力的方面。如果一直把自身的合資對象的技術底子作為自身的自主品牌車型的賣點,缺乏對自有品牌的建設,最終必然導致在市場上缺乏消費者的認同。
所以說,要真正取得產品力的提升以及市場的認可,自身的研發實力的提升是不可或缺的。對于引進跨國零部件巨頭的問題上,我們更希望看到的是中國品牌能夠在其中吸收精華,增強自身實力的同時,反哺下游的供應商,從而整體帶動整個摩托車行業制造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