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傳出,贊譽不斷,不過在這些叫好聲的背后,摩托哥仍舊感到一絲憂慮。其實據摩托哥所知,摩托車正規品牌拿起法律武器向該仿制企業捍衛自身權益,這并不是第一次。早在去年,廣州知識產權法院就該企業侵權案,作出了賠償30萬元的判決。不過現在看來,當時的處罰顯然并沒有起到太大的實際效果。
打假現場
其實類似的侵權情況在國內摩托車行業屢見不鮮,甚至還有些二三線品牌,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還記得早年摩托哥曾受邀參加某小品牌的經銷商會議,會上其銷售老總就曾公然宣稱,如果某一線品牌推出新品,我們保證能夠馬上跟進,推出一模一樣的產品,而且價格更具優勢。即便這是關著門內部說的悄悄話,可這毫無節操的論調著實讓人瞠目結舌。
這就是目前國內摩托車行業屢見不鮮的“常態”。很多時候企業投入海量資金研發的新品剛剛上市,轉眼山寨仿品就鋪滿了終端,極大影響了正品的終端市場占有率與銷售,使得合法企業蒙受巨大損失。然而即使訴諸于法律保護,礙于維權周期長、成本高、市場監管不嚴、評判標準模糊、處罰力度不夠等客觀原因,具備獨立知識產權的新品仍舊很難即時得到有效的保護,歸根結底,把這鍋扣在違法成本低,相關管理法規不健全頭上,還真一點兒都不冤。
查處制假窩點
而對于當下摩托行業的紛雜亂象來說,山寨抄襲僅僅只是其冰山一角,更多的是劣質仿冒產品以極低價格侵蝕市場,給整個行業帶來巨大傷害。
摩托車行業的劣質仿冒風氣,始于90年代。那時候比較常見的造假方式,是采用劣質零部件拼裝的發動機冒充成國產名牌或進口貨,再通過非法渠道購入低價配件進行整車組裝,最后貼上名牌商標進行銷售。有些規模較大的不法商家甚至還能夠提供“自助”服務,消費者可以隨意選擇品牌、車型,選好后現場進行裝配,前后耗時不到半小時就能當場交貨。
盡管行業、企業每年都在花大力氣打假治假,然而類似情況依舊延續至今。更有甚者通過非法渠道購入正當手續,讓劣質產品搖身一變,成為了正當行貨,招搖過市。例如在江浙一帶,就存在不少此類作坊,仿冒市價5000元以上的車型,將其劣質仿品以千余元的價格批量導入市場,并鼓動不少終端商家以3000元左右的高利潤價格進行銷售。如此舉措不但讓大量劣質商品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損害了商家、企業以及行業的口碑,也進一步破壞了行業的良性市場競爭體系,可謂百害而無一利。
宗申?余申?傻傻分不清楚
按理來說,如果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能夠嚴格制定并監管到位,顯然是能夠從源頭上杜絕這樣的事情發生,然而為何這樣的毒瘤卻存活超過20年?
顯然,即便到現在,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對于整個摩托車行業的關注、監督是不夠的,甚至在其它領域,法律法規正對整個行業持續造成著難以彌補的毀滅性傷害,如禁限摩。即便近年來有極少部分城市,開始嘗試解除摩托禁令,但更多的城市依舊選擇將摩托車和電動車拒之門外,將國內摩托車行業轉型升級的高端個性化之路徹底堵死。
一個行業的良性發展,離不開健全的市場管理機制與有序競爭規范的雙重監督。放眼海外,那些國際上的大品牌正是在合理的市場法規扶持下,才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潛下心來不斷鉆研技術、提高質量、鍛造品牌,在市場競爭中,不斷提升,不斷優化,最終成就了業界大鱷,成就了行業巨頭,而這也正是我們多年來始終欠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