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中國三輪車行業究竟出現了怎樣的變化?這些變化又將給行業帶來什么影響?我們從中會得到什么啟發?
行業結構面臨調整
市場需求遭遇挑戰
2017年,是中國實施“十三五”計劃的關鍵一年,也是“新常態”時期全面深化的一年。上半年中國(GDP)增長6.9%,與一季度持平;上半年中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9%,較一季度快0.1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快0.9個百分點;1月~6月,中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1.4%,物價漲幅保持溫和;上半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13.14萬億元,同比增長19.6%,創2011年下半年以來半年度同比最高增速。
從數據上看,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的嚴峻形勢下,依然保持著穩定快速的發展勢頭。但從各個產業的實際表現上看,卻存在較大變數,由此帶來的風險與壓力將給產業實現健康發展造成諸多困擾與阻礙。這其中,就包括中國三輪車行業。
2011年~2015年,是中國三輪車行業高速發展的五年時期。在這個階段,受市場消費需求的強勢推動,整個行業呈現出千帆競發、百花齊放的火熱景象,三輪車企業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而出,產銷量節節攀升,表現出爆發式的增長勢頭,紅火的行情讓很多企業賺得盆滿缽滿的同時,也吸引了更多資本的瘋狂涌入,意圖瓜分這塊誘人的蛋糕。
但由于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并不明朗,整體缺乏復蘇動力,導致中國經濟也深受影響,在近兩年全面進入“新常態”時期,經濟增速從高速轉為中高速,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的拉動效應正顯現瓶頸,嚴峻的宏觀形勢讓制造業特別是以三輪車為代表的小型車輛制造行業感受到巨大的生存壓力。
經濟泡沫嚴重,導致較多企業資金鏈出現難以為繼的局面。市場紅火時期,大量資本都嗅到了三輪車行業帶來的商機,勿論門檻、技術、生存壓力,先跑馬圈地,再談未來發展。這種簡單粗暴的做法很符合當時大多數老板們的心思,在他們看來,這樣一個略顯低端的制造業,稍微動動腦筋,就能從中獲取巨大利益,加上部分地區政府的大力支持,前景似乎一片光明。
于是,企業較為盲目地選擇拆借大量資金并將投入其中,雖然在短時間內依靠市場堅挺向上的走勢收獲了不菲利潤,但在國家經濟發展開始出現下滑趨勢的背景下,企業們前期投入的巨大資金反而成為最沉重的負擔,面對市場增長緩慢的產銷量,資金回籠的周期變長,且壞賬呆賬帶來的風險性加大,企業原本看似穩定良好的資金鏈一下就變得千瘡百孔,難以為繼,而一旦基本費用出現問題,整個企業的日常經營就會陷入困境。這也就是現在很多企業都出現停工減產甚至倒閉淘汰狀況的原因。
消費熱情呆滯,樣板市場陷入停滯不前甚至下滑境地。國家經濟形勢出現波動,導致嚴峻的產業發展形勢,這不僅給供給側的企業生存發展帶來了巨大影響,也讓需求側的消費市場呈現出新的變化。隨著中國經濟“新常態”時期的深入,大部分實體經濟受到嚴重沖擊,居民收入水平與消費水平也隨之出現波動,通貨膨脹帶來的購買力下降讓以農村市場和城鄉結合部市場為主的三輪車行業遭受到銷量大幅下滑,經銷商面臨渠道萎縮、終端乏力的現狀。曾經是不少企業重要增長點的山東、河南、河北等地區市場整體也呈現出下滑趨勢,情形不容樂觀。
技術缺乏革新,產品更新呈現“換湯不換藥”的尷尬情形。無論是高速增長、成熟穩定,還是現在的逐漸下滑時期,國內三輪車行業一直以來似乎對技術創新這個名詞頗為不感興趣。原來市場行情紅火之時,企業都將精力放在了渠道開拓與市場推廣上,而一旦出現不利狀況,很多人都會在產品價格上大做文章。
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技術創新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如果沒有充裕的資金、較長的周期、堅實的基礎以及堅持的動力,企業很難在這上面有所作為,而選擇創新的風險性也較大,沒有強大的綜合實力做后盾,一旦出現問題,將會陷入十分困難的境地。這種尷尬的現狀讓很多企業只能盲目地跟隨大流,而缺乏自主能動性,導致產品同質化嚴重,換湯不換藥的情況比比皆是。
整體銷量下滑,惡性競爭重新抬頭。經濟形勢的下滑,導致各行各業出現震蕩波動,三輪車行業銷量也在高速增長多年之后,進入下行拐點。如何扭轉不利局面?很多企業都將心思花在了最簡單直接的方法上,比如說價格戰。事實上,隨著產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和企業實力的提檔升級,原本作坊式經營的一些問題已經逐漸消失不見,但當銷量這一核心數據都難以守住之時,這些痼疾又被重新翻了出來。從去年起,很多企業都將降價作為企業日常競爭中的普遍手段,不僅如此,還在降價的基礎上做出買贈的改變,力圖用價格優惠與實物獎勵重新奪回市場份額。這樣的做法也許短時間內能夠扭轉頹勢,但長此以往,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將受到極大影響,同時,這也給市場競爭帶來不良風氣,擾亂正常秩序,威脅整個行業科學發展。
從行業結構到市場需求,失去高速發展的內生動力之后的中國三輪車行業在過去兩年里遭遇了種種巨大變化,這些變化,讓整個行業原本被一致看好的未來前景蒙上了些許灰塵。
產品款式一枝獨秀
核心優勢抓住未來
2010年,篷車開始出現。誰也沒有想到,這個原本并不被人看好的車型能夠在未來掀起滔天巨浪。
2016年,篷車銷量突破300萬輛,成為國內市場最受歡迎的車型。相比于其它傳統平板車型的滯漲局面,篷車呈現出一枝獨秀的局面,多達數千家企業都將篷車作為產品主力。一時間,整個市場上表現出“唯篷車是論”的形勢。
在電動休閑車型與載重平板車型的競爭擠壓下,為什么沖出來的卻是篷車?
事實上,在經歷了十余年的發展后,傳統的平板車和三開車已經進入了市場成熟期,增長速度和幅度均大不如前,造成這一先轉的原因一方面是供大于求,飽和的市場需求讓企業難以挖掘新的增長點;另一方面則是產品種類隨著時間推移,已經基本完成了在市場的普及,缺乏新品的引入。
目前中國正迅速進入消費升級階段,篷車最大的功能就是在解決出行代步、載人載物的基礎上還能做到遮陽避雨。另外,從篷車的產品特點上看,車身小巧、操作方便、價格親民,這些都使得篷車成為農村市場和縣城鄉鎮地區消費者出行的重要選擇。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觀念的轉變,消費者在出行消費層面逐漸由功能性需求向體驗、享受型消費層面過渡。而當速度適中,遮風擋雨,又有一定安全性能的篷車面世后,自然會受到熱烈追捧。
篷車的強勢走俏也反映出一種趨勢:產品特性越貼近消費需求,市場反響將越強烈。隨著市場容量的逐漸飽和,消費者對于產品更新換代頻率的下降,企業在跨過無憂無慮的高速發展期后,正在面臨著極為嚴峻的產銷增長瓶頸,不少人認為,國內三輪車市場格局已經趨于穩固,缺乏強力刺激,或將重蹈兩輪摩托車覆轍,就此拐點下行。的確,在平板與休閑類車型逐漸失去強大推動力量的背景下,市場丞需一款更具時代性的產品來滿足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而篷車的適時登場無疑圓滿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但篷車的爆發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經過多年蟄伏,企業從最初的不看好與忽略到現在的大力發展,也經過了很長時間的市場檢驗。因此,面對嚴峻的市場形勢,想要破局,盲目跟隨絕非正途,挖掘市場爆點,抓住消費心理,結合大政方針,才是企業最理想的經營狀態。
如何挖掘爆點?我們發現,三輪車行業的產品周期一般保持在2~3年,在這段時間里,只要是能夠抓住普遍趨勢,在技術品質上保持優勢,企業基本上能夠有所斬獲,而一旦超出這個時間,產品的受歡迎度就會逐步下降,直至最終平淡。因此,企業在做戰略規劃時,一定要根據這個時間軸去統籌布局,同時要學會洞察市場趨勢,利用科學的預測分析手段,抓住產品變化趨勢,贏在起跑線上。
怎樣抓住消費心理?有人的地方就有需求,有需求就有市場,面對消費者不斷涌現的新需求,有人是通過后期改裝優化來滿足,有人則是針對消費痛點去研發全新的產品,篷車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因此,讀懂消費者心理,抓住消費者心理,是每個企業需要做到且做好的基本功。
大政方針如何解讀?國家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來規范管理三輪車行業,這其中,有很多方向性、原則性的條例規定值得企業細細研究。很多人認為政府對三輪車行業一直處于管制打壓的姿態,但事實上,任何行業都必須有一個標準,在合理合法的管理下,行業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況且隨著三輪車行業的逐漸壯大,國家終究會參與其中。所以,企業想要抓住發展機會,對于政策實施要保持天然的敏感性。
走過2017上半年,我們感受到更多的是市場的嚴峻形勢和企業的生存壓力,面對產銷量將進一步下滑的趨勢,三輪車企業需要采取積極有力的宏觀政策和加快推進改革加以應對,要通過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取得實質進展。要下大力氣調結構,積極化解過剩產能,突破重大技術短板,推動產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加快形成發展新動能和競爭新優勢,同時要大力氣抓創新,大力推進技術、管理、模式等全方位創新,研發、制造、銷售、服務等全環節創新,上下游全產業鏈創新,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