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用戶不懂車的階段,他們搗鼓出耐磨放機油的概念;在用戶對時尚有感的時候,他們研究出了錢江龍;在用戶想要中大排量的時候,他們端出了黃龍600、藍寶龍300和小黃龍250。除了摩托車外,錢江還在布局電動自行車、自行車和機器人。正是對時機的準確把握,30年來錢江始終走在行業前沿,巔峰時期銷量曾經突破百萬;現在則是中國中大排的領軍企業。在建設、嘉陵相繼退市后,錢江已經成為唯一一家以摩托車為主業的上市公司。
錢江的危機,不在于眼光和創新能力,他們的危機隱藏在基因里。
在官網的介紹里,錢江把自己定義為一家“國有性質,民營機制”的上市公司,這八個字非常值得玩味。錢江的前身是1985年成立的溫嶺摩托車總廠,由于經營不善,一部分股份被釋放到管理層,以提高積極性。這樣的經濟結構,在當時是具有前瞻性的,但也十分危險。直到2013年,中央才明確指示要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改制后的錢江迅猛發展,并在1999年順利上市。作為一家“民營機制”的公司,他們的領導人林華中以充沛的精力和過人的眼光,帶領錢江披荊斬棘,一路前行。但在2016年,錢江遇到危機,它們已經連續兩年虧損,名字也由“錢江摩托”變成了“ST錢江”。如果今年不能實現摘帽,錢江將退市。
很難想象錢江居然會虧損,如上所述,他們是中國中大排的領軍企業,占據了摩托車的金字塔尖,而那是利潤最豐厚的部分。同等規模的企業里,豪爵本田隆鑫力帆宗申都保持著盈利,這不是簡單一句市場下滑就能解釋的。
在咸陽校尉看來,“國有性質”+“上市公司”這幾個字,是榮耀,也是枷鎖。
在摩托車這種快速決策、充分競爭的行業里,國有資本緩慢、笨拙和官僚的特性并不具備優勢,這一點已經被無數企業證明過。錢江現在人員超過3000人,規模龐大,但在國資委“就業大于一切”的指導方針下,他們很難通過大量裁員、減少人力成本來保持競爭力。另外,官僚主義和部門主義的作風,也讓錢江在研發、采購和營銷各個環節成本高企。
作為上市公司,錢江還必須死保營業收入這一條硬杠,無法像非上市公司那樣靈活調整規模。他們其他產業規模太小,而摩托車市場又急轉直下,因此錢江不得不通過賒銷或促銷來維持銷量。賒銷有壞賬風險,而促銷需要投錢,這都吞噬了摩托車原本就不高的利潤率。
好在錢江名字取得好,他們每次都有辦法借“利”。
前二十年,錢江借著天時地利,乘上了摩托車行業高速發展的東風;這幾年,錢江借著貝納利,搶占了中大排量的金字塔;而今年早些時候,李書福的吉利收購了錢江所有的國有股,錢江將徹底成為一家民營機制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