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政策的開放,越來越多的倒三輪車型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對于這種車型不再局限于龐巴迪等傳統的三輪車
ADIVA這個品牌對于多數人而言是陌生的,但與金城聯手之后,它的認知度可謂是與日俱增。作為主打車型的AD3,憑借著與眾不同的設計與駕駛方式,贏得了不少用戶的關注。本篇我們就來一探它騎起來是什么樣。隨著政策的開放,越來越多的倒三輪車型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對于這種車型不再局限于龐巴迪等傳統的三輪車型。
外觀部分
雖然都是歸屬在倒三輪種類,但是和標致Peugeot Metropolis400、龐巴迪等車型在外觀和駕駛方面存在著很多不同的點,我們還是先從外觀開始逐一了解。
駕駛部分
在初次接觸到這臺ADIVA的時候,說實話內心還是有些發怵的。不僅僅是試駕車身上累累戰痕,更多的是對這種小眾車型的陌生感。但是在接下來的騎行過程中,這臺獨特的小車卻一點一點改變了我對它的看法。
這臺AD3給我的第一個感覺是重,263kg的干重已經超越了水鳥260kg的整備質量,在推行、挪車的時候帶來的負重感是在其他踏板車型上從未感受過的。甚至幾乎無法實現坐在車上倒車,只能下車推行。
但是當它真正開始動起來之后,那兩百多公斤的重量卻又仿佛消失了一般,不管是迅猛的加速還是輕盈的操控,都像是一臺150的小踏板一般輕巧。
倒三輪的車輛結構賦予了它高于一般踏板車型的穩定性,直線駕駛時仿佛坐在汽車駕駛艙中一般。同時得益于多出來的一個前輪,AD3在過彎時要更加平穩,讓你能夠感覺的到兩個前輪時刻在提供足夠的支撐力和抓地力。
與其他倒三輪車型相似,AD3并沒有因為獨特的前輪結構而對指向性和操控性造成負面影響,相反的,它在過彎時更能夠給駕駛者帶來足夠的信心,即使是大角度壓彎時也不會出現車輪發飄、打滑的現象。但是當過彎角度過大時,AD3的大撐會磨到地面,阻礙車身繼續下傾。這種現象會在距離滿胎5mm左右發生。但這也算是對車身姿態的一種提醒吧,畢竟選擇AD3更多是為了它的舒適性和便利性。
另外,AD3獨特的前輪結構導致它的避震效果有些不如人意,避震彈簧橫置在兩個前輪之間,有些類似汽車橫向穩定桿的作用,對于濾震沒有起到太大的效果。快速通過顛簸路段時,能夠明顯感覺到前輪在彈跳。這一點對于AD3的運動性能來說是一個減分項。
而在它的剎車部分,雖然三個輪胎的制動效果對于這臺五百多斤重的大家伙而言夠用,但是ABS的缺失對于新手而言還是不太友好,遇到抱死時候,并沒有兩輪摩托車那么好修正車身。希望能夠盡快推出ABS版本。
動力方面,AD3所搭載的399cc單缸發動機,正在低速時稍微有一點動力遲滯的現象,但是當轉速拉高之后,就能夠很明顯的感受到其提速效果。在高速時的駕駛感能夠讓人明顯感覺到它的意大利血統,很容易喚起騎士的駕駛欲望。畢竟還是要考慮到它的自身重量,所以這個表現還是值得肯定的。
最后來聊一下ADIVA最令人關注的頂棚。在頂棚展開狀態下,半封閉的駕駛空間能夠提供遠高于其他踏板車型的舒適感和安全感,在避免陽光直射的同時,還能夠遮蔽掉迎面風的直接吹擊。同時雨刮器的存在也避免了雨天視野模糊的局面,不過對于橫向風的遮蔽效果還是不如全封閉的汽車。
即使在將頂棚折疊收納之后,AD3碩大的風擋也是目前市售摩托車中最大的類型,讓騎士享受到足夠的舒適駕駛。
不考慮激烈駕駛,如果作為日常代步和游山玩水的交通工具而言,比兩輪摩托車穩定性更好,比汽車便利性更強的AD3適合很多人,但是接近八萬元的售價也讓很多人望而卻步。
我想,大多數人買它的原因,還是因為它獨特的駕駛感受,這種感覺是在兩輪摩托車上感受不到的。對于偶爾想換換駕駛口味,又不考慮預算的用戶而言,AD3倒是一個值得考慮的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