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聽覺得這個說法非常有道理,特別對于那些機車小白,根本不懂摩托車任何原理,就覺得這種說法非常炫酷,更代表是摩界老司機,于是他又向另一波機車小白去兜售。慢慢地這個傳言就這樣一本正經地傳開了。
其實這個傳言并非空穴來風,在機械裝配中,的確有低溫裝配,叫“冷裝配”,對應的是高溫裝配叫“紅裝配”,這是機械制造行業的通行做法。稍微高端一點的發動機都會采用低溫組裝。
想一想,如果要保證零件的穩定性,最好的辦法就是保證零件之間的最小間隙為零,通過利用材料的彈性變形來實現并穩定裝配。專業術語叫“過盈配合”。比如一個軸承和一個軸承座直徑一樣,是不是軸承直接打進軸承座?當然可以,但是,這種裝配就會產生很大公差,甚至影響軸承的使用壽命,能不能讓軸承輕松的裝入軸承座,又讓軸承與軸承座之間配合緊密,這個時候,有兩個辦法。
第一種是將軸承座加熱膨脹,使孔徑增大,軸承可以輕松裝入其中。但是,很多軸承座都是與曲軸箱鑲嵌在一起,而且軸承座與曲軸箱體還不是一樣的材料,一個鋼,一個是鋁,想讓軸承座有很大變形幾乎不可能。
第二是冷裝。也就是說,盡量把軸承冷卻到低溫,一般是裝軸承放入液態氮桶中,通過冷縮的原理,這樣可以把軸承的直徑縮小,輕松的裝入軸承座中,而且軸承都是用優質的鋼材制成,沒有不同材料。當溫度恢復正常時,軸承的直徑會恢復原狀,并與軸承座形成彈性擠壓,從而達到緊固零件的目的。而且各大車企的發動機裝配都是采用這個原理,冷裝不會破壞材料的穩定性,被更多的發動機制造企業采用。
可見發動機組裝有冷組裝與熱組裝之分,但并不是工人在零下40度的車間內組裝,那樣的話,機械部件都是處于同一溫度下,會有著差不多的熱脹冷縮,這與常溫下組裝沒有多大的差別,何況組裝工人還會冷得吃不消。其實冷熱組裝是根據零件的裝配需要進行調節的,這種裝配工藝很多國內企業都能做到,也都懂得去做,如在豪爵鈴木發動機車間,我就親眼看過發動機軸承是從液態氮中用鐵鉤鉤了來,安裝在曲軸箱軸承座上。所以這種工藝很普遍了。
那為什么很多用戶認為,發動機只要一大修過,就不行了呢?很簡單,這是因為很多維修工因為技術和設備條件達不到工廠制造的要求,因此裝配的發動機就達不到原裝出廠的水平,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維修師傅都達不到,例如羅師傅在維修裝配發動機時,除了用風槍裝發動機零件吹凈,盡量做到無塵組裝,而且在裝發動機軸承時,將發動機軸承放在冰箱的冷凍箱里放上半天,然后還將軸承座用熱風槍吹到80度左右,在這種情況下,將軸承裝入是比較輕松的,而且裝配緊密,每次發動機大修后,裝配水平和耐用性基本都能達到原廠出廠水平。所以并不是大修后的發動機不行了,而是你可能沒找對師傅!
所以,不要神話低溫組裝或者日系進口車的質量穩定性。日系車的故障率確實很低,但這是多方面原因的結果,那是因為他們的制造技術和產品研發遠遠超過我們,而國產很多品牌過于浮躁,急于求成,才導致產品質量和性能不穩定。所以理性客觀地看待各大廠家對研發的投入才是我們應該重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