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發展了30年,90年代就開始逐步走向社會的摩托車,如今發展卻最慢,除了極個別城市限摩之外,更多的是摩托車企業本身的問題。
相比于汽車企業,摩托車企業的格局顯然不大,一方面摩托車本身利潤低、產業規模小,另一方面外資企業的強勢程度遠遠超過中國品牌,居民選擇上更傾向于價格稍貴,但品質翻倍的合資摩托車。
數據顯示,1-9月摩托車市場銷量前十的企業為大長江、隆鑫、宗申、新本、五本、洛陽北方、廣州大運等,按照排量來排名,銷量最多的是50cc、110cc、125cc、150cc。
小排量摩托車達到了1/2的規模,國產摩托車高度契合小排量市場,其核心競爭力依然是低價。
更低價的價格嚴重透支了國產摩托車的發展空間,大量的企業由于無法通過銷售摩托賺取利潤,基于這種尷尬的現狀又無法保證更多的研發投入保證產品有效迭代更新。
國產摩托車的單車價值不足萬元,這是其熱銷的主陣地。
這些年,摩托車正在從基礎通行工具轉向城市大玩具,一部分企業比如說春風、QJ等企業開始設計、生產、制造大排量摩托車,200cc以上的摩托車銷量占比較高。
企業在逐步的去低端屬性,通過更好的設計、更大的排量、更主流的仿賽賽道、更豐富的配置以及更扎實的用料,來擺脫長期低端市場的市場印記。
以春風為例,上半年營收49億,獲得3億余利潤,而上半年兩輪車銷量6.5萬,單車均價2.2萬,實現了精準意義上的銷量、價格上漲。
作為轉型最快的企業,春風在市場中獲得了成績,某種意義上擺脫了尷尬的處境。
但在時代的大背景下,春風依然不具備很強的企業競爭力,基礎制造業領域,摩托車依然是小體量單位,單車均價2.2萬,刨除基本的生產投入、研發投入、稅收、銷售支出,6萬余的兩輪車銷量無法為其帶來太大的提升。
這是摩托車工業很少出現強勢企業的關鍵。
摩托車不是中國制造業的熱點,大量的投資人將視線放在新能源汽車上,哪吒、小鵬、蔚來、理想涌現背后的核心價值,是基本制造業大量向新勢力風口靠攏,摩托車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產業,既被風向標大城市壓制,又在小城市被電動化代替。
站在大時代背景下,雖然2021年摩托車銷量2000萬量級,在數量上逼近乘用車,但很顯然摩托車的消費觀念已經非常穩健,絕大多數消費者入手摩托車的核心價值,只是為了5km以內基礎通勤,高品質生活,一個是汽車,一個是大排量摩托車。
絕大多數扎根小排量市場的中國摩托車企業,注定沒有前途,而想要沖擊高端賺取更多的利潤開辟新賽道,高價格背后沒有出色的品牌形象、技術儲備以及前瞻性的戰略、市場熱度支持,更是沒有前途。
摩托車是上一個時代的產物,當下賽道是新能源汽車賽道,這注定了雖然是同樣的基礎制造業產業,但摩托車市場沒有未來。
畢竟還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面對一家能銷售2000萬的本田摩托車,中國的摩托車企業,如何繞開本田的產品封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