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總是期待用更少的錢買到更好的產品,但往往事與愿違,這就是消費的劣根性,于是國家的任何一個產業都需要鼓勵創新和法律的底線來規范。但是,我國摩托車行業國產品牌目前總是以低價切入市場,不從技術積累和核心競爭力上作文章,企業的發展就將一直有塊天花板橫在面前,無法突破,品牌被動的服從于自己的市場定位,而不是主動的追求改變自己的市場地位,這或許就是我國摩托車產業的現狀。
中國摩托車產業存在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就是國產品牌在5萬以上市場無任何話語權,即便依靠排量、配置等優勢,依然在5萬以上的市場無法生存,甚至一些全新的品牌在3萬以上市場都無立足之地。
是產品太拉垮嗎?當然有這方面的原因,雖然我國摩托車制造水平和產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最后都會差那么一點火候,總有漏水、漏油、漏電這三漏現象存在,雖然都是小問題,但會帶來大麻煩,這說明主要還是企業或品牌沒有自己的技術積累,急于賺快錢,自己的產品技術基因都沒有,根本就培養不出自己的忠實粉絲。
現在的實際情況,還是幾乎80%以上的企業都是組裝廠,有的甚至拷貝一個外資品牌的發動機外觀小改一下,竟然還是大言不慚的說自主研發。最可怕的是,長期的不思進取會導致市場認知固化,簡單來說就是消費者認為你這個品牌的產品就不值這個3萬5萬,品牌向下一定沒有發展空間,只會壓縮利潤和品牌價值,從而導致產品低劣化,唯一只能靠產能和低價去搶占市場份額,這就是導致各個產品領域迅速飽和,這也是從今年開始很多市場中大排量也不好賣的原因。
中國摩托車產業發展了40年,竟然還離不開模仿和可靠性,只有低價和產能的優勢,是不是國家職能部門的產業發展導向出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