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將國產摩托車的發展,歸結為創新力不足,這種說法我是基本同意的,但我們要考慮一個問題,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種現象呢?
追本溯源,無外乎生存環境不理想。制造者能合法生產,但使用者卻無法合理使用,諸多限制使得國產摩托車企業非常畸形,有擔當的不敢進步,有情懷的只能隨波逐流。
說起創新,在這么多年的風風雨雨中,我感覺國產摩托車還是有所轉變的,并且始終就是圍繞著創新二字在運營。
先說個多年以前的故事。如果你是70或者80后,對于國產立式110摩托車就一定會有印象。
當年力帆,隆鑫,宗申,都研發出了屬于自己的專屬引擎,其中力帆憑借這一項目一口氣賣出了50萬臺發動機,而另外兩家也有不錯的戰績。
這使得當年的老大嘉陵也加入到了這場角逐中,打造了屬于自己的同類產品,隨后也引發了更多品牌的跟進,和現如今的150踏板車遍地開花非常相似。只不過當時的他們更講規則。
再轉過頭來看現如今的國產多缸和大排量摩托車,其實它們的出現也是一種創新,因為在五年前你根本就看不到這類車型。
當然在技術的應用上,它們可能和國際品牌有明顯的差距,不過這是另一個維度的話題,我們不能混為一談。
再來看現如今的價格戰,以及低價250踏板車的出現,這其實也是一種創新,只不過這種玩法比較低端。
因為所謂的創新在我看來,無外乎能打造別人所沒有的東西。
因此創新它并不單指技術層面的升級,它也應該包括改變市場格局,優化產品表現,突出自身競爭力。
在這個大框架下,國產摩托車其實就是在按照市場環境艱難創新,只不過因為生存環境不理想,使得它們的創新比較畸形,根本就無法和國際大牌同等對抗。
這時候,國產摩托車就會很容易讓人失望,也會很容易在用戶那里產生雙標,將一些不屬于自身的問題給無限放大。
但如果,我們的使用環境理想一點,人性化一些,摩托車大佬們還會只玩這種入門級的創新嗎?誰不想自己創立的品牌發揚光大,成為下一個本田。
十多年前,有一位大佬就說過一句話“假如未來國產摩托車只剩五家,而我的品牌沒在其中,我寧可從最高處跳下去”。
只有真正有情懷和有擔當的行業從業者,才會有這種氣魄,而現如今人家的品牌活的好好的,并且還是多元化發展,甚至于已經進入了汽車板塊的新能源領域。
說了這么多,騎士分享想表達的觀點無外乎——生存環境等于產品創新力。
如果拋開前者不談一切都是扯淡,所以有時候我們還真沒必要,拿進口車和國產車來做平行對比,因為兩者的發展模式和生存土壤本身就不一樣。
當然這并不是給國產摩托車找借口,它們無法一飛沖天肯定也有自身的問題,但將這種狀態只歸結于創新力不足顯然是不客觀的,畢竟生存環境不一樣還談什么平行創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