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也是事實,但是客觀來說也沒必要深究不放,完全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聊一聊國產摩托車的正向發展,因為是它的存在,才讓大多數老百姓騎上了兩個輪子的出行工具,也讓有些進口品牌放低了姿態不再那么高傲。
在我看來國產摩托車發展至今,已經經歷了三個階段
1.初期仿制
在七八十年代,我們能接觸到的摩托車主要以兩沖程車型為主,不管是國慶獻禮車型嘉陵CJ50,還是后來紅遍大江南北的幸福XF250,都是它們當中的典型代表。
這類車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全部仿制,從技術到零件都是如此,甚至于一些核心部件還要依賴進口。所以那時的國產摩托車基本上就是純粹意義上的組裝毫無技術可言。
2.合資時代
這里的合資時代,主要是針對四沖程摩托車來說,當然兩沖程時代的遺留車型也是其主要的組成部分,比如AX100,DX100,NF125就是它們當中的典型代表。
只不過國產摩托車發展到這一步時,已經從早期的單純仿制組裝,進化成了合作生產。在這個時間段合資工廠是主力軍,譬如金城鈴木、長春鈴木、金城雅馬哈、南方雅馬哈、嘉陵本田、五羊本田、輕騎鈴木等等就是那個時間段的產物。
不過隨著合資工廠的遍地開花,與其配套的一些企業也有了做大做強的想法,并且當時摩托車較大的市場蛋糕,也引發了更多牛人的關注,進而就催化出了絕對意義上的國產自主品牌。
在90年代中后期,國產自主品牌已經有了反超合資品牌的勢頭,其中做的比較好的有三大板塊多家工廠,并且目前市面上所活躍的品牌主要就來自于它們。
例如廣東系的龍頭老大豪爵;重慶三劍客隆鑫、宗申、力帆;浙江系的錢江和春風等。其中,通路摩托車開始普及之初,以嘉陵為首的重慶軍團可謂是所向披靡,席卷全國,并迎來了快速崛起,做大做強,走出國門的機會。
3.自主創新
到這一步國產摩托車基本已經走完了三個階段。從最初的簡單仿制到中后期的合作生產徹底進入了自主創新階段,并有了崛起之勢。
只不過事與愿違,天公不作美。國產摩托車進入第三階段后,生存環境發生了巨變,除了內部競爭越來越激烈,還要面臨汽車和電動車的前后夾擊,使得它們的自身壓力很大。
但即便如此,在自主品牌的努力下,還是出現了以豪爵為代表的能叫板合資車型的通路產品,也涌現出了像春風、無極、賽科龍、凱越、奔達、升仕等的娛樂化車型強勢代表。并正在向2.0產品挺進。
由此可見,國產摩托車一路走來并不容易,從最初的技術匱乏,產業結構不夠完善,到后來的摸索創新,逐漸形成一套體系實屬不易。
而它們所經歷過的其實恰巧是日系摩托車所走過的,只不過我們還會更為艱辛一些,所遇到的困難更多,既沒有外援掏心掏肺的幫助,也沒有較好的生存環境。有的更多是技術層面的封鎖,生存環境的急劇惡化。
所以不要動不動就說國產摩托車這也不是那也不能,假如讓你去打造一個品牌,可能你都走不到這一步。畢竟做這個小眾領域的產品太難了。
但我們也沒必要過于悲觀,隨著這么多年的技術積累,以及觀念上的轉變,潛在用戶的越來越理性,但凡再有一個機會也是有可能和國際大廠正面對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