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車市場寒冬:需求雖在,仍需"治愈"之溫
剛上過車的明明興奮勁兒還沒過:駕照塵封4年,終于在今年7月買下人生第一輛摩托。對他來說,這不僅僅是代步工具,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改變——活動半徑變大了,有了說走就走的自由。
明明的故事,恰似當前摩托車市場的一個縮影。雖然行業(yè)整體陷入低迷,但需求并未消失,只是在蟄伏中等待"春天"的到來。
"谷底"之下的暗流涌動
數據顯示,2023年摩托車全國產銷量雙雙下滑,同比降幅超過10%。這股寒流一直延續(xù)到2024年上半年,產銷量仍同比下降6.07%和2.89%。
看似寒意漸濃,實則暗流涌動。中國摩托車商會常務副會長李彬表示,終端需求并未大幅變化,消費者普遍持幣觀望。一些摩友更是直言,摩托車屬于"強種草"商品,需求一直都在,只是近兩年消費更趨理性。
值得關注的是,大排量休閑娛樂摩托車市場正在加速增長。2024年上半年,該細分市場產銷量同比大漲40%左右,顯示出強勁的發(fā)展勢頭。這或許預示著,摩托車市場的結構正在悄然優(yōu)化,向著更高端、更休閑的方向演進。
經銷商的生存之道
在這個"寒冬"里,經銷商們可謂凍得夠嗆。某新一線城市的摩托車經銷商老孫坦言,雖然今年前7個月銷量有所回升,但生意仍在虧損。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一方面打折清庫存,另一方面玩起"饑餓營銷"。
更讓經銷商頭疼的是"搭貨"現(xiàn)象。有廠家甚至要求搭貨50%以上,這無疑加重了經銷商的負擔。"搭貨后一賺一虧,等于白干。"老孫無奈地說。
有意思的是,在這個寒冬里,縣城的摩托車門店反而活得滋潤。低房租、低人工成本,再加上當地不低的消費水平,讓他們成為了這個市場中的一股暖流。
二手車市場的"另一片天"
隨著新車頻頻推出,二手車市場也迎來了一波小高潮。李彬透露,中國摩托車商會已成立二手車聯(lián)盟,并編制了一套評價標準,旨在規(guī)范這個日益龐大的市場。
對于消費者來說,二手車的價格更加敏感。一位摩友就曾想以5萬元出售一輛原價7萬多、僅騎行200公里的寶馬F 900 R。這種價格敏感度,反映出消費者對于性價比的極度關注。
未來可期,但路還很長
雖然當前市場低迷,但業(yè)內普遍認為,摩托車行業(yè)已經觸底,未來可期。李彬預計,從今年下半年開始到明年,市場銷量和價格會逐步回暖。但他也坦言,價格想要回到從前的水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這個過程中,廠商、經銷商和消費者都需要調整策略。廠商要控制成本,推出更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經銷商需要優(yōu)化庫存,提高運營效率;而消費者則需要在理性消費和追求品質之間找到平衡點。
文章差不多就尾聲了,我這兒有個問題想問問各位:在這個"寒冬"里,摩托車廠商和經銷商們都在絞盡腦汁求生存,那么作為消費者的你,是否也該為行業(yè)的復蘇貢獻一份力呢?畢竟,"春天"的到來,需要每個人的努力和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