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誕生于1903年的摩托車公司,先后經歷過兩次戰爭,受到過美國經濟衰退的打擊,甚至還陷入過被賣來賣去的窘境。然而在經歷了這么多磨難之后,這家摩托車制造公司,依靠著自己的老本行,依舊能夠擁有60億美元的市值,甚至牢牢地站在世界品牌五百強的榜單上。翻開這家百年公司的歷史,你會發現,頗為有趣。
憑借廣告效應后來居上,大發“戰爭財”
雖然公司創立時間早,但是摩托車并不是哈雷公司發明的,甚至在美國本土,還有一個叫印第安的摩托車公司比哈雷還要更早進入摩托車市場。所以哈雷公司連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都算不上。之所以能夠后來居上,主要還是靠兩件事。
第一件便是廣告效應,在哈雷制造出第一批摩托車之后,所接到的訂單寥寥無幾,畢竟印第安公司要比它早兩年,在這兩年的時間里,早已經打出了名堂,占據當時美國摩托車市場的半壁江山。這種有貨賣不出的窘境,一直到一個摩托車騎手在一場摩托車比賽中,騎著哈雷摩托車獲得冠軍之后才被打破,之后哈雷的創始人深受啟發,成立了賽車部,屢次在摩托車比賽中用哈雷摩托車賺足眼球,之后才將對手踩在腳下。
第二件事便是戰爭,如今美國的百年重工企業,可以說或多或少都發過“戰爭財”,而哈雷同樣不例外,在一戰爆發的時候哈雷出產的摩托車一半都是提供給美國軍方,而這一半的摩托車就占該時期美國軍方采購量的一半。借由軍用品質的背書,哈雷摩托車可以說在美國市場上實現了一次銷量上騰飛。
面對雙重挑戰,差點喘不過氣
然而等待哈雷的并非都是好日子。在戰爭中,美國的重工業得到巨大的發展,而生產效率同樣倍增,但是戰爭結束后市場需求甚至出現下降的趨勢,最終導致了美國經濟大蕭條。當時美國有上百家摩托車制造公司,但是最終“幸存”下來的也就哈雷和上面提到的印第安。在當時哈雷采取了一個非常明智的舉措,就是舉辦車友會,積極穩固了哈雷的老顧客。雖然摩托車沒賣出去多少,但是憑借賣摩托車配件卻賺了不少。
在經濟好轉之后,哈雷卻又面臨了更嚴峻的挑戰。雖然在此期間哈雷干死了老對手印第安,但是卻又招來了日本的四大金剛:本田、川崎、雅馬哈、鈴木,最可怕的是本田憑借著更輕便和質量更好的產品,一度占據了美國摩托車市場的80%。苦苦掙扎之后,哈雷一度被賣給他人,但是成績卻依舊沒有任何起色。它最終求助了美國政府,獲得關稅保護政策之后才得以喘息。
推陳出新,被噴“這一點都不哈雷”
終于有了喘息機會的哈雷開始反思自己霸主時期犯下的錯誤,提高了哈雷摩托車的質量,并且積極舉辦了車友會。同時,在摩托車之外還開展了副業,銷售起了頭盔、皮夾克、皮手套皮靴、牛仔褲,形成了獨特的哈雷文化。毫不夸張地說,一個哈雷騎手,從頭到腳用的都是哈雷家的產品。
不過哈雷文化給哈雷公司帶來的并不是全是利處,同時也有弊端。當一個品牌形象太過深入人心的時候,它便會成為一個包袱,哈雷就曾經嘗試推出幾款新車型,但是卻慘遭失敗。原因很簡單,因為新車型“一點都不哈雷”。如此一來,哈雷想要順應時代做出改變,可以說是舉步維艱。或許百事可樂經常變換的外包裝,就是為了避免受此影響吧。
身為一個誕生于美國重工業高速發展時代的公司,哈雷無疑是幸運的,無論是市場還是技術上的空白度,都足以讓它完成自身的原始積累,其創始人的營銷能力也不得不令人佩服。但是這個美國的百年品牌卻依舊沒能甩開它的包袱。隨著哈雷文化所能影響的人群年紀越來越大,哈雷若是如此守舊,新時代的消費群體究竟愿不愿意為其買單成了一個巨大的疑問。如何在傳承與創新之間平衡,甩掉長久以來的包袱,成了這家公司最大的難題。